人的血压可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特点。对于普通人,血压季节性变化通常不会造成病理损伤,无需干预;但对于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季节性变化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冬季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可能在夏季出现血压过度下降。夏季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冬季血压可能明显上升,甚至超过目标值。
近日,我国发布《高血压患者血压季节性变化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季节性变化临床管理策略进行了阐述。
共识推荐意见要点:
(1)血压的季节性变化普遍存在,这一变化与高血压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因此我们应重视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季节性变化的管理。
(2)季节交替时应加强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诊室血压或家庭血压监测。
(3)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 (CKD)的高血压患者以及既往血压季节性变化较大的患者,应在季节交替时加强诊室血压、家庭血压监测,并结合24h动态血压进行评估。
(4)对于冬季血压升高显著的患者,医生应排查患者血压升高的原因,如确定为血压季节性变化引起的血压异常升高,可根据患者情况及时灵活调整降压药种类和剂量,对于调整用药仍难以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可考虑在来年夏秋交接时节提前增加治疗强度。
(5)患者在夏季血压低于推荐目标值,并且确定其为季节性变化带来的血压异常波动的情况下,应充分评估其耐受情况后再决定是否调药,若需减药或减量时,应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预防夜间高血压。
(6)基于患者血压季节性变化情况,医生可选择可灵活调整的降压药治疗方案,同时尽量选择长效降压药。
季节变化对血压和心血管预后有哪些影响?
1.季节对血压波动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冬季血压较夏季血压显著升高。研究显示,与冬季相比,夏季 收缩压 / 舒张压 均值降低5/3 mmHg。针对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室外气温>5℃时,气温每下降10℃,收缩压平均上升6.2 mmHg。
2.季节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与夏季相比,冬季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更大,杓型或深杓型血压节律占比更高。
3.血压季节性变化与心血管预后
我国大样本研究结果显示,心血管病患者的收缩压每增加10 mmHg,心血管病死亡率上升21%,且心血管病死亡率随季节变化,冬季比夏季风险增加41%。
寒冷季节心血管事件增加与血压波动密切相关,其最可能的机制与冬季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以及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水平增高有关。
4.易受血压季节性变化影响的人群
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和 糖尿病 的高血压患者通常存在血管内皮功能不全、血压调节功能差等病理情况,对季节性气温变化更敏感,因此受血压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更显著。
与健康人或中青年人群相比,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随季节变化的幅度更大。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患者夏季与冬季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平均差值分别为31与15 mmHg,更重要的是,这些患者冬季发生 心梗 和 卒中 的风险较其他季节增加1倍。
判断血压异常波动与季节的相关性,应该注意什么?
在临床实践中,如果季节交替时高血压患者呈现血压较大波动,应首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进行细致体格检查,排除影响血压波动的其他原因,如确认血压波动是由季节变化或环境气温改变所致时,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适当处理。
考虑血压季节性波动时应排除以下因素:
①使用了降低或升高血压的其他药物;
②合并感染;
③脱水;
④减重;
⑤频繁大量饮酒;
⑥食盐摄入量明显减少所致血压下降;
⑦治疗依从性差;
⑧排除因其他疾病所致血压变化。
血压季节性变化对于家庭血压监测的建议
(1)高血压患者应在每年进入初期夏季和冬季定期进行家庭血压监测,尤其是气温大幅变化的换季期间,观察评估血压随外界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情况,当血压出现显著变化时应及时咨询医生。
(2)家庭血压监测时,应每日早、晚测量血压,每次测量应在坐位休息 5min 后,测 量 2~3 次,间 隔 1 min,记录并取多次测量平均值为当次血压值。通常,早上血压测量应于起床后1h 内、服用降压药前、餐前和剧烈活动前进行。晚间血压测量于晚饭后、睡觉前进行。不论早晚,测量血压前均应注意排空膀胱,并记录起床、睡觉、三餐及服药时间。
(3)家庭血压监测如无专业指导与配套的系统服务,可能导致患者频繁监测血压,产生对血压变化的焦虑,医生应加以关注。
(4)心房颤动患者在心律失常发作期间或持续存在时,家庭血压监测值往往低于实际血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