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振华医学研究院官网!
联系我们

广东振华医学研究院

电话:0769-22314696

邮箱:921733120@qq.com

地址:东莞市莞城区莞太路120号金马大厦6楼

中医中药

漫议西北地区药材生产

发布时间:2024-11-18人气:

近两年,中药材生产迎来了历史的高潮,多数大宗产品相继进入了供过于求的周期,在西部大开发,农村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大西北迎来了中药材部分品种战略调整的机遇,如何抢抓良机,抵御风险,开发中药材特色产业,笔者试作探讨。

一、西部大开发,产业大调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西北迎来了发展中药材生产的良好时机。

1、西北开发中药材生产的优势。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蓝,这里积淀的古代文明也包括了千年药乡积聚的国萃精华。大西北许多地区虽不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广阔的土地、碧绿的草原、无垠的沙漠,能够生产出许多质优量大的西土药材,深受海内外华人的青睐,从而具有很强的产销优势。在全国部分药材的总产量中,西北生产的红芪、当归、枸杞、孜然等品种占到了90%左右,甘草、党参、秦艽、羌活、银柴胡、花椒、节菖蒲、红花、紫草、天麻、祖师麻、罗布麻等品种占到了70%以上,大黄、黄芪、柴胡、板兰根、杏仁、赤芍、麻黄、地榆、拳参、大芸、锁阳、虫草、猪苓、半夏、小茴、沙苑子、黄芩、冬花、鹿含草、淫羊藿、地骨皮、五味子等品种占到了一半上下。其中,产量在万吨和5000吨以上的品种各有3个,1000吨以上的有14个,年总产量达10多万吨。如青藏高原的虫草、新疆的红花、甘南草原的秦艽、盐池、定边的甘草、陇西的黄芪、文县的党参、民勤的小茴、礼县的大黄、海东的羌活、中宁的枸杞、岷县的当归、武都的花椒、宝鸡的菖蒲、秦岭的柴胡、和田的大芸等地道药材,都是在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下生产的,形成了高产优质且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强势产品,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大西北发展中药材生产奠定了基础。

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中药材生产提供了机遇。近两年,由于农业形势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急剧增大。在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都把中药材列为农村支柱产业,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信息上给予倾斜,鼓励大力发展,形成了历史上软环境最好的时期,陕甘宁制定了百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规划,新疆、青海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农业开发的重点加以扶持。从而,中药材产业热遍地兴起,以藏药为代表的西部药业正在迅猛崛起。

甘肃省陇西县首阳镇是西北药材产销第一大镇,今年种植中药材33000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49012亩的67%,户均5亩。2000年药材产量4800吨,市场成交额3亿多元,中药材创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多元,镇财政收入近200万元,成为全国著名的党参产销基地和黄芪之乡。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岷县当归,中宁、精河枸杞,陇西党参、黄芪,西宁虫草,银川苦豆子,阿拉太甘草,吉木萨尔红花,陕北大枣,陕南天麻,武都花椒等药材都成了当地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拳头产品,产业链条越拉越长,市场越作越广。

3、西北中药材生产的战略调整。随着家种药材生产急剧扩张,大多数品种进入了生产的高峰期和价格的低谷期。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相同品种有利于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的地区生产,这就为黄芪、板兰根、柴胡、甘草、党参、大黄、红花等大宗药材产地的战略调整创造了条件,在质量差、产量低、成本高的产区经受不住市场的严峻考验被淘汰之后,上述品种南方产区将会全部或大部分逐步转向西北地区,这对西北农民来说的确是难得的机遇,再加上濒危品种和短缺禁采野生品种的人工驯化栽培,西北药材种植品种将会大大增加,新产区只要抓住机遇,规模化发展某个优势品种,就能迅速形成一个大的生产基地。河西某地种植的板兰根亩产可达400--500公斤,实行机械化播种采挖,成本低、产量高、质量好,每公斤销价2.50元以上农民就有利可图,这样的优势是老产区难以竞争的,再说陇中黄芪亩产300-400公斤,如种苗农户自己繁育,每公斤售价2.00元也不会亏本,且质量优,销路广,产量连年增加也无积压,这样,其他相对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区就无法竞争,必然会形成上述品种产区的战略转移。

二、大规模种植,多品种引进,将会出现产销困难。

1、盲目扩大生产,大宗品种严重的供过于求来临。中药材西北产区即要抓住机遇,也要看到风险,随着畅销药材产区盲目扩大,基地建设到处开花,黄芪、板兰根、防风、枸杞、天麻、党参、王不留行、甘草、菟丝子、小茴香、银柴胡等品种将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供过于求,个别品种还可能发生烂市现象,其价格也将落入谷底,有的品种生产可能发生亏本,有的会处于漫长的价格低谷期,这将面临严峻考验,新产区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低,信息闭塞,风险意识弱,很可能难于应对这种打击,坚持生产会有较大困难。

2、盲目引种生产,少数品种不适应的问题较多。许多新产区摸着石头过河,尚未经引种试验,便成千上万亩大规模地进行种植,不仅吃不到热馒头,还造成了不少损失。如陇中引种的生地因土质气候不适应,产少质差,销售不畅,收入微薄,不熟悉的地方仍然大量种植;再如青海有的地方海拔太高,晚春初夏长期低温,遭遇寒流且有冻害发生,大面积引种的掌叶大黄不能正常生长等。

3、只顾眼前利益,都愿种当年见效的品种,对多年生品种没有积极性。听说种药材效益好,很多人都想一口吃个胖子,一年两年就发大财,所以,只对当年生品种感兴趣,反过来大家都去育苗,都种一年见效的品种,那么,黄芪、党参、板兰根、银柴胡、天麻、防风、红芪、芦巴子等品种就会产大于需,价落低谷。而市场紧缺的家种柴胡,多年生大头黄芪和急需野生改家种的藏茵陈、秦艽、羌活、白芍子、猪苓、节菖蒲等品种都不愿种植和开发,那么,这些品种自然供不应求,长期货缺价涨。

三、应对策略探讨

1、自然应对。中药材既是农付产品,又是特殊商品,常言道“少着是药,多着是柴”,因而,其产需规律、供求变化有其自然形成的周期性,价格是调节生产的杠杆,价值规律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顺其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药材的生产都经历了多次产品由多到少,价格由低到高,再走向相反周期的变化,这是由中药材供求关系中需求呈钢性而生产呈弹性和转化面太窄所决定的。我们要注意更多地研究变化规律,了解产需供求信息,预测价格走向趋势,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按照需求变化调整种植面积和种植品种,力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主动应对。产品过剩、价格走低、效益下降,如何发挥人的作用,主动应对,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往,很多产品都是存货越多,价格越低,就越没有人要它,反之大家则会竞相抢购。现在,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农民所生产的药材卖价亏本,他们就不卖或少卖,妥善保管,待到市场存量减少,价格上升之后再逐渐卖出,从而减少损失甚至扭亏为盈,这就是农民能够做到的主动应对。作为商家和一般市民,低价而囤,既无风险,又能取得较好效益,只要把商品保管存放好,等个三年四载,待减种减产,经消化货源趋少,价格上浮或暴涨,就能稳当赚钱,这样的例子举不枚举,存货比存钱强,何乐而不为呢?主动应对是药农和药商利益的结合,这里也有很多很大的商机,我们不能一说产品过剩,就好象非烂市不可,只见沙尘暴而不见蓝天白云,这就是说严重的供过于求,价落谷底对生产者来说是灾难,但所孕育的商机却是幸福,产销合作,协力同渡,自然会是柳暗花明。这里,笔者不是说盲目种植,产大于需是好事,但它确是初级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常会发生的问题,我们要面对现实,珍惜劳动人民的成果,想方设法让成果尽可能地体现它应有的价值。

3、形成大西北药材大产业。任何事业的成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挫折才能有成功。大西北药材大产业的形成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几个起落,不付出一定的代价使自己的产品牢固地占领市场,就不会有高价时机到来后的高收益。西北药业,就要充分利用自己土地宽广、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努力挖掘优质高产的潜力,克服困难,推动标准化生产,把自己的产品融于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大市场之中,才会使西北中药材产业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