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结束,孩子们陆续返校,部分孩子会情绪焦虑,抵触学校,不愿上学。也有孩子的焦虑表现从心理反应向生理反应发展,如出现肚子痛、头痛、牙痛、呕吐等,出现这些症状并非孩子的身体生病,也非孩子“装病”,而是焦虑情绪所导致的身体反应。
身心多重表现
14岁男孩乐乐(化名)今年上初二。刚上初一时,一间小小宿舍住了8个同学,吃饭、洗澡、洗衣服的时间都特别赶,每天像个机器一样运转,乐乐感觉很压抑,才上了半个多月的学,就不想回去学校了,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父母一提到学校或者学习,要么号啕大哭,要么发脾气摔东西。在专业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乐乐重新回到学校读书,逐渐适应并融入集体中去。乐乐对自己的期望很高,由于本次期末考试没有考好,加之母亲很心急地责备了他,导致乐乐整个假期消沉、沮丧,甚至变得越来越焦躁,越来越敏感,总觉得自己很努力也学不好,再也跟不上同学了。新学期才刚开始,他再次陷入了焦虑和厌学的状态。
高二的小梓,上学期末时,经常出现腹痛、腹胀、吃不下饭等症状,期末考试结束后,她的症状也缓解了。开学后,小梓又开始出现消化不良症状,但就医检查并未发现相关问题。经过心理科问诊与评估后,医生发现小梓有严重的焦虑情绪,结合消化内科的检查结果,推测小梓的症状可能与精神压力过大有关。原来,小梓在重点高中的重点班,同学们都十分优秀,她为了稳住成绩,一直拼命学习,甚至连假期也不敢出去玩。但即便如此刻苦,小梓始终对自己的成绩不太满意,甚至还产生了危机感,感到被人甩在后头,被瞧不起。同时,老师的批评、妈妈的责备、同学的冷落,让小梓有很重的精神负担,且思绪杂乱。
警惕开学综合征
“开学综合征”并非临床上的诊断,是指在新学期开始前后,由于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或失眠、头痛头晕和腹胀腹泻等,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厌学情绪,抵触学校。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需检查诊断后制定个体化方案。
专家表示,乐乐和小梓的情况在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均为自我压力导致学习焦虑的恶性循环,引起无力感致自信心受挫。
减轻心理压力
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开学综合征”的孩子识别造成回避上学的消极思维,预防紧随消极思维之后的行为问题,帮助其制止消极思维,建立积极的思维。比如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是一个普通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即使没有很好的成绩,父母、老师和同学也不会看不起我的,我也有擅长的事”等。同时,家长要树立积极防治的观念和防微杜渐的意识,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和孩子交朋友,满足孩子的安全感、被尊重感,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爱的。同时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当出现紧张状态时,可通过放松肌肉的行为达到心理放松。
大多数情况下,随着孩子对校园生活的逐步适应,“开学综合征”会逐渐缓解,但也有一些孩子的症状比较严重或持续存在,导致他们无法正常上学,需要及时向专业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广东卫生健康,郑银佳)